欧美人妻精品区三区|无码免费特级毛片|久久伊人中文无码|亚洲欧洲免费在线播放

<optgroup id="khvqs"><em id="khvqs"></em></optgroup>
    1. <span id="khvqs"><sup id="khvqs"></sup></span>
      <optgroup id="khvqs"></optgroup>
      <acronym id="khvqs"><sup id="khvqs"></sup></acronym>

      <track id="khvqs"><i id="khvqs"></i></track>
    2. 當前位置: 首頁 » 資訊 » 醫(yī)藥百科 » 正文

      桂枝配對方 辛溫浮散為外感風寒的常用之藥

      發(fā)布日期:2015-10-29   瀏覽次數:27
      核心提示:桂枝,在醫(yī)學著作中首見于東漢時期的《傷寒雜病論》,因牡桂柔 嫩枝條入藥而得名。味辛甘性溫。歸心、肺、膀胱經,主要功效為發(fā)



             桂枝,在醫(yī)學著作中首見于東漢時期的《傷寒雜病論》,因牡桂“柔 嫩枝條”入藥而得名。味辛甘性溫。歸心、肺、膀胱經,主要功效為發(fā) 汗解肌、溫通經脈、助陽化氣、平沖降逆。

      本品辛溫浮散,透達于肌腠之間,長于宣陽氣于衛(wèi)分,暢營陰于肌 表,使汗液蒸化有源,故為外感風寒的常用之藥,不論傷寒表實元汗或 傷風表虛有汗,以及陽虛感寒諸證,皆宜用之;又能橫行肢臂,溫通經 絡而止痛,為風濕痹證、寒凝血瘀之伍用藥;走里又能溫煦心、脾、膀胱 陽氣,用于脾陽不運,痰飲內停,心陽不振,胸痹心痛諸證,對于腎陽不足、陰寒內盛,復感外寒而沖氣上逆者,本品因其通陽化氣,溫經散寒, 使陽氣充,陰氣散,而沖氣自然下藏。

      現(xiàn)代藥理研究:桂枝含有揮發(fā)油,反式桂皮酸、原兒茶酸、香豆精、 B一谷酯醇、長鏈脂肪酸、丙酸、葡萄糖甙、鞣質、酚類、多糖及硫酸鉀 等,其揮發(fā)油部分由呼吸道排出時,對局部有消炎作用。揮發(fā)油還有 止咳、祛痰作用。桂皮醛有鎮(zhèn)靜、鎮(zhèn)痛、抗驚厥作用。桂枝煎劑及乙醇 浸液,對流感病毒、金黃色葡萄球菌、白色葡萄球菌、痢疾桿菌、霍亂弧 菌、腸炎沙門氏菌及致病性皮膚真菌,均有抑制作用。桂枝還有芳香 健胃作用,并能使冠狀動脈血流量增加。


      桂枝——生石膏

      【配對奧妙】桂枝辛溫發(fā)散,甘溫助陽,走里達表,在外能透達營 衛(wèi),助衛(wèi)陽以發(fā)汗,偏治風寒表證;生石膏辛能解肌,大寒質重能清熱 降火,既善清肺胃氣分實熱而退熱護津,又能外散肌表之風熱。二藥 合用,一溫一寒,表里同治,以桂枝外解風寒,用石膏寒以清熱,既可祛 除外感風寒,又能清透里之內熱。此可謂“甘以生津,辛以宣泄”、“一 汗表里雙解”之意。另外,桂枝辛散“通經絡而開痹證”。生石膏清透 表里邪熱,二藥辛溫辛寒并用,辛散溫通,宣通清熱,清里徹表,寒熱互 制,相反相成,共奏清熱通絡除痹止痛之功。

      【臨床應用】 1.用于風寒表證未解,里熱已盛之表寒里熱之證。

      2.風濕熱病,發(fā)熱持續(xù)不退,四肢疼痛等。

      【用量用法】桂枝:3~10克;生石膏15~30克,鮮品30~60克, 用時搗碎,治表寒里熱證時,石膏用量宜輕,以避免性沉大寒,引起寒 中下利。

      【名醫(yī)經驗】1.張伯叟治熱痹,熱重表輕,用白虎加桂枝湯療 效甚好,桂枝配生石膏,“寒熱相反相成,妙在其中”。(《新中醫(yī)》. 1988,(9):4)

      2.王少華二藥用于治療風濕持續(xù)不退,四肢疼痛,有一定退熱 作用。(《中醫(yī)雜志》,1986,(10):25)

      3.雷載權石膏配伍適當的發(fā)散透表藥,還可用于表邪迅速傳 里,里有實熱而表證未解之證,如《傷寒論》大青龍湯:即以石膏與麻 黃、桂枝、杏仁等同用,治療外寒內熱,發(fā)熱惡寒,無汗煩躁者。(《中華 臨床中藥學》)

      【使用禁忌】脾胃虛寒及陰虛內熱者忌用。


      桂枝——白芍

      【配對奧妙】桂枝和營解肌,氣薄升浮,能解肌表,通陽氣而人衛(wèi) 祛邪;白芍和營斂陰而人營和里,桂、芍相合,一氣一血,一散一收,一 寒一熱,一動一靜,開合相濟,則桂枝辛甘通陽,解除肌表之風寒,攘外 以調衛(wèi);白芍酸苦斂陰,固護外泄之陰液,安內以和營,前人認為“桂枝 君芍藥,是于發(fā)汗中有斂汗之旨;芍藥臣桂枝,是于和營中有調衛(wèi)之 功”。(《醫(yī)宗金鑒》)二藥相制為用,解表而不傷陰,斂陰而不礙邪,表 證得解,營衛(wèi)自和。另外,桂枝人血分,既能溫陽通脈,又能振奮脾陽; 白芍走陰分,既能益陰護里,緩急止痛,又能善養(yǎng)胃陰。共奏調和脾 胃,緩中和里之用。

      【臨床應用】1.風寒表虛證,病見發(fā)熱,惡風汗自出,脈浮緩者。 2.中焦受寒,脘腹疼痛,嘔吐,泄瀉。

      3.婦女沖任虛寒,淤血內阻所致的月經后期,量少,經期腹痛,痛 經及崩漏等。

      4.小兒心血不足引起脾肺虛弱的自汗、盜汗等。

      【用量用法】桂枝:6~9克;白芍:10~15克,大劑量15~30克, 欲其平肝、斂陰多生用;用以養(yǎng)血調經多炒用或酒炒用。

      【名醫(yī)經驗】1.張景岳蓋桂枝性散,芍藥性斂,以芍藥配桂枝 則桂枝不峻,以桂枝配芍藥則芍藥不寒。(《景岳全書》)

      2.施今墨余以川桂枝、杭白芍同炒并用,善治營衛(wèi)不和,時有躁 汗,表虛寒證不解者。用于溫經止痛,易桂枝為桂枝木,用量宜大,15 ~30克。(《施今墨臨床經驗》)

      3.張伯叟 以桂枝、白芍與藿香、佩蘭、白蔻殼等同用,可收祛風 辟穢,調和營衛(wèi)之效。(《張伯叟醫(yī)案》)

      4.岳美中 以桂枝15克、白芍9克、炙甘草6克、生姜9克、大棗 4枚,煎服,治一老年患者“腹痛有發(fā)作性,先嘔吐,即于小腹部結成瘕 塊而作痛,塊漸大,痛亦漸劇,同時氣從小腹上沖至心下,苦悶欲死。” 進14劑而顯效。(《岳美中醫(yī)案集》)

      5.張璐芍藥能于土中瀉木,為瀉痢必用之藥,然須兼桂用之,方 得斂中寓散之意。(《張氏醫(yī)通》) ·

      6.滕宣光對于小兒心血不足引起脾肺虛的自汗、盜汗證,用桂枝6克、白芍10克啟發(fā)心陽,斂陽和血,一啟一閉,汗證立愈,其功優(yōu) 于當歸六黃湯。(《中醫(yī)雜志》,1994,(11):646)

      【使用禁忌】表實無汗,表寒里熱,無汗煩躁,及溫病初起,發(fā)熱 口渴,咽痛脈數者忌用。

       

       

      桂枝——柴胡

      【配對奧妙】桂枝、柴胡同屬解表之品,然有辛溫、辛涼之分。桂 枝性散主行,能開腠理,祛風寒,為太陽中風之要藥。柴胡清輕善升, 透表泄熱,善散半表半里之熱邪,是透泄少陽之要藥。二藥相伍,既能 發(fā)汗解表,通陽散寒,又能引熱達表,透發(fā)少陽,共奏解表退熱之功。

      【臨床應用】1.發(fā)熱,微惡寒,肢節(jié)煩疼,微嘔,心下支結等太陽、 少陽并病之證。

      2. 小兒傷風、自汗、發(fā)熱惡風者。

      【用量用法】桂枝:3~9克;柴胡:1.5~10克。用于退熱時,可 用15~20克,且需久煎濃煎。散邪退熱多生用,疏肝解郁、升陽舉陷 可制用,前者柴胡用量可稍大,后者用量偏小。

      【名醫(yī)經驗】 1.胥慶華 桂枝、柴胡伍用,出自《傷寒論》柴胡桂 枝湯,以治太陽病未罷,21nx.com并及少陽者。我們體會,以柴胡、桂枝組方,用 治慢性胃炎、胃腸神經官能癥,確有較好療效。(《中藥藥對大全》)

      2.陳復正柴葛桂枝湯,以柴胡、葛根配入桂枝湯用,治小兒傷 風、自汗、發(fā)熱惡風。(《幼幼集成》)

      3.秦皇士 桂枝柴胡湯,以桂枝、柴胡水煎服,治療傷寒少陽,寒 多熱少之證;瘧疾。(《癥因脈治》卷四)

      【使用禁忌】肝陽上亢者忌用。

       

       

      桂枝——生姜

      【配對奧妙】二藥皆為辛溫之品,桂枝散寒解表以宣通肺氣,溫 經通陽;生姜行陽分而祛寒解表,宣肺氣而解郁調中,二者相須配伍, 可加強發(fā)汗解表之功,且生姜還能溫中和胃散寒,與溫陽化飲的桂枝 配合使用,可產生蠲除水飲之效。

      【臨床應用】1.風寒感冒,惡寒,發(fā)熱,無汗,兼見咳嗽痰多,或食 少納差,惡心嘔吐者。

      2.胃中停飲所致的胃痛,嘔惡呃逆,泛吐清水者。

      【用量用法】桂枝:3~9克;生姜:6~12克,生姜宜切片,治嘔逆可搗汁與煎劑合用。

      【名醫(yī)經驗】

      1.張仲景 小建中湯以桂枝配伍芍藥、飴糖、生姜 等,治虛寒腹痛。(《金匱要略》)

      2.陶節(jié)庵再造散,以附子、桂枝與生姜同用治陽虛感冒。

      (《傷寒六書》)

      3.趙估桂姜散,以桂枝(去粗皮)一兩,生姜(片切,焙干)二兩, 上為散,每服二錢匕。溫酒調下,治療心疼,冷氣療刺,痛不可忍。 (《圣濟總錄》卷五十六)

      【使用禁忌】二藥辛溫助火,熱邪內盛或陰虛火旺者忌用。

       

       

      桂枝——荊芥

      【配對奧妙】二藥均歸肺經。桂枝行里達表,溫通氣血,調和營 衛(wèi),解肌表,散風寒;荊芥輕揚疏散,“能解肌表退寒熱”(《本草正》)“其 功長于祛風邪”(《本草綱目》)。二藥味辛氣香,疏散溫通,合用相得益 彰,共收解肌發(fā)表祛風寒之功。

      【臨床應用】外感風寒發(fā)熱惡寒、頭痛無汗或有汗不解,口不甚‘‘ 渴,脈浮緊者。

      【用量用法】桂枝:3~10克;荊芥:4.5~9克,荊芥不宜久煎,發(fā). 表透疹消瘡宜生用,止血宜炒用。

      【名醫(yī)經驗】 1.王少華對癥見惡寒未罷,舌不紅,口不甚渴的 發(fā)熱患者,主張用辛溫而不輕用辛涼,常首選桂枝配荊芥。二藥合伍 治療冬春風寒束表,身熱形寒,無汗或有汗不解,頭身疼痛,用之???一汗而解。(《中醫(yī)雜志》,1986,(10):25)

      2.王學民治療過敏性紫癜,處方:桂枝、白芍各8克,荊芥、防 風、川芎、炙甘草6克,田三七末2克,黃芪15克,生姜5片,大棗3枚, 治愈下肢臀部紫癜。(《新中醫(yī)》,1992,24(4):45)

      【使用禁忌】二藥配對辛散力較強,表虛自汗者忌用。

       

       

      桂枝——青蒿

      【配對奧妙】桂枝溫通經脈,通達調和衛(wèi)氣而解肌;青蒿苦寒氣 芳,既善清解外傷暑熱而截瘧退熱,又長于透發(fā)陰分之伏熱而除蒸,二 藥伍用,寒熱并施,相輔相成,共奏透達調衛(wèi)解肌退熱之功。

      【臨床應用】1.初病、表邪未解,惡風、汗出,脈緩者。

      2.邪陷少陽,胸脅作痛,而太陽見證未罷。

      【用量用法】桂枝:3~9克;青蒿:3~10克,不宜久煎:或鮮用絞 汁。

      【名醫(yī)經驗】 1.胡澍群 治失汗之久熱不退,稱之為二i仙,蓋外 感之邪在肌表,當因勢利導。微汗從表而解。若過早或過用寒涼郁遏 之藥而使之失汗,肌腠郁閉,氣機壅滯,邪氣不得外達致久熱不退。雖 發(fā)熱不退,但仍有表證可辨,如微惡風寒,一天數次,無汗或汗出不透, 脈浮緊。二藥宣通清透,調衛(wèi)解肌,隨證選用較宜。(《百家配伍用藥 經驗采菁》)

      2.岳美中治療肺部感染,初病表邪未解,惡風,汗出,脈緩者,以 桂枝湯調和營衛(wèi),加青蒿、薄荷輕清透達外邪,并用桂枝配青蒿調衛(wèi). 不宜過用苦寒冰伏之藥。邪陷少陽,胸脅作痛,而太陽見證未罷,則用 柴胡桂枝湯配青蒿、竹茹以調和營衛(wèi),和解少陽。(《百家配伍用藥經 驗采菁》)

      3.曾世榮二仙飲青蒿二兩(曬干),桂枝(去粗末),二藥為末,每 服一錢,寒熱未發(fā)前,用涼酒調服;或先隔晚亦以酒調下。治療小兒瘧 疾,不拘歲月遠近。(《活幼心書》卷下)

      【使用禁忌】脾胃虛弱,腸滑者忌用。

       

       

      桂枝——川芎

      【配對奧妙】桂枝辛溫浮散,透達于肌腠之間,散風寒、逐表邪, 發(fā)汗且溫經助陽;川芎辛散溫通,氣香走竄,能上行巔頂,下行血海,旁 達四末,外徹皮膚,既能活血化瘀,又能行血中氣滯,并能疏散風邪,為 血中之氣藥。二藥相須為用,共奏疏風寒通經絡、開痹澀、行氣活血之 功。

      【臨床應用】 1.風寒濕痹。一身肢節(jié)疼痛,重著酸楚之證,或寒 阻脈絡所致的偏頭痛。

      2.婦女經脈受寒,月經不調、痛經、瘕瘕、產后腹痛及外傷受寒,腫 痛不消等。

      【用量用法】桂枝:3~9克;川芎:3~15克。川芎若治外感風 邪,所致病程較短者,則以小劑量為宜;若久病,或血瘀頭痛等,宜大劑 量川芎,并配伍石膏、石決明等寒涼清熱平肝之品;秦伯未在《謙齋醫(yī) 學講稿》中指出;“川芎治頭痛的用量以3克為宜,若用9克,服后反增 頭暈欲嘔。”近年來有人在治血管神經性頭痛時,在辨證用藥的基礎上加用川芎50克,若療效不顯著,可加大至75克,不但效果好,且未發(fā) 現(xiàn)不良反應。(《中醫(yī)藥研究》,1989,(6):19)

      【名醫(yī)經驗】1.雷載權川芎辛散溫通,能“旁通脈絡”,起祛風 通絡止痛之功。常配伍獨活、秦艽、防風、桂枝等祛風濕溫通經絡之品 同用,如《千金方》獨活寄生湯、《婦人良方》三痹湯等。(《中華臨床中 藥學》)

      2.高學敏若婦人經來感寒,發(fā)熱有汗者,桂枝常與川芎、當歸、 白芍等同用,如《醫(yī)宗金鑒》桂枝四物湯。(《中藥學》)

      3.馮麗華治療雷諾氏病,以桂枝湯加味(桂枝20克,白芍、川芎 各15克,炙甘草、當歸、路路通各10克,生姜、大棗)治愈雷諾氏病1 例。(《遼寧中醫(yī)雜志》,1998,12(10):38)

      4.《上海老中醫(yī)經驗選編》治療冠心病,用枳實薤白桂枝湯加入川 芎、丹參、附子等,治該病心陽虛衰,寒凝血瘀者。(摘自《中華臨床中 藥學》)

      【使用禁忌】二藥辛溫升散,有助火傷陰,使氣火逆上之弊,對陰 虛火旺,肝陽上亢及氣逆痰喘火證忌用。又《本草經集注》日:川芎“惡 黃連”,《本草蒙薟》日:川芎“惡黃芪、山茱萸、狼毒,畏硝石、滑石、黃 連、反藜蘆”,配對組方時供參考。

       

       

      桂枝——茯苓

      【配對奧妙】桂枝與茯苓,均治痰飲、水腫證。桂枝辛甘而溫,通 陽化氣行水,宜治陽虛之氣化不利所致的水濕內停者;茯苓甘淡而平, 甘以健脾益氣,淡以利水滲濕,補而不峻,利而不猛,既長于通調水道 而下水氣,又可補益心脾,宜治脾虛濕盛而致者,二者相使配對,桂枝 得茯苓則不發(fā)表而行水,溫陽化氣助淡滲利水除飲之功。正合張仲景 “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”之意。另外,本藥對尚有益氣寧心,平沖降 逆之功。

      【臨床應用】1.水濕內停,膀胱氣化不利所致的小便不利,水腫 者。

      2.飲停胸脅,癥見胸脅脹滿,目眩心悸,短氣而咳者。

      3.外有表證,內停水濕,癥見頭痛,發(fā)熱,煩渴飲水,小便不利者。

      【用量用法】桂枝:6~9克;茯苓:10~15克。茯苓人湯劑以切 成薄片(1~2毫米)或打碎人藥為宜,否則三萜類、多聚糖類等有效成分難以充分溶解于水。

      【名醫(yī)經驗】1.高學敏茯苓甘能補脾,淡能滲濕,藥性平和,既 可祛邪,又可扶正,補而不峻,利而不猛,實為利水消腫之要藥,可用于 各類型之水腫證,用治水濕停滯,膀胱氣化不利的小便不利,水腫脹 滿,常與桂枝、白術、澤瀉配伍,如《傷寒論》五苓散;本品既健脾又滲 濕,使?jié)駸o所聚,痰無由生。對于水飲停于胸脅,癥見胸脅脹滿,目眩 心悸者,常與桂枝、白術、甘草同用,如《傷寒論》苓桂術甘湯。(《中藥 學》)

      2.張海峰治胃、十二指腸球部潰瘍,胃下垂屬寒飲留中,脾陽不 足,癥見中脘特別惡寒怕冷,治宜溫陽滌飲,用苓桂術甘湯,重用茯苓 30克,桂枝改肉桂9克,獲得滿意療效。(《脾胃學說臨證心得》)

      3.洪嘉禾苓桂術甘湯配丹皮、桃仁化瘀活血之品,治療頑固性 風心病心衰有較好溫陽化氣,強心利尿之效果。(《上海中醫(yī)藥雜志》, 1982,(1):14)

      【使用禁忌】病人腎虛,小便自利或不禁或虛寒精清滑,皆忌用。

       

       

      桂枝——羚羊角

      【配對奧妙】桂枝辛溫,發(fā)散風寒;溫通經脈,羚羊角咸寒,既能 潛肝陽息肝風,又能瀉肝火,且散血中熱毒。二藥配對,溫通清解并 施,散外束之寒邪,清解郁閉之熱結,寒熱互制,共奏溫通清解,息風利 關節(jié),除痹止痛之功。

      【臨床應用】熱痹、寒熱錯雜痹痛甚者,關節(jié)屈伸不利。

      【用量用法】桂枝:3~9克;羚羊角1~3克。羚羊角宜鎊片,單 煎2小時取汁兌藥服,羚羊角研粉沖服為1~1.5克。

      【名醫(yī)經驗】 1.肖森茂 熱痹雖系寒邪化熱而成;或寒熱邪氣并 侵,寒邪未必盡化,形成寒熱錯雜,新舊之邪客于關節(jié)經絡。若單純通 陽,恐邪熱更甚;一味清解,又慮寒邪彌漫。二藥寒熱兼顧,使陰寒之 邪得溫而散,陽熱之邪得寒而清,各得其宜。(《百家配伍用藥經驗采 菁》)

      2.姚永年羚羊角粉配伍桂枝人復方治療關節(jié)炎等關節(jié)痹痛之 證,功效顯著,尤對痹證之見寒熱錯雜者更宜。(《浙江中醫(yī)雜志》, 1985,(3):101)

      3.胡起白 用桂枝、羚羊角二藥合伍治療熱痹、寒熱錯雜痹痛甚者有效,若遇輕證,可用山羊角代羚羊角。(《上海中醫(yī)藥雜志》,1985, (3):27)

      【使用禁忌】凡寒濕痹初起者忌用,脾虛慢驚者忌用。

       

       

      桂枝——夏枯草

      【配對奧妙】桂枝辛溫,溫陽利水;夏枯草味辛苦寒,可舒肝解 郁,祛風通絡,清瀉肝火,而消腫散結。二藥配對,溫陽與解郁并用,化 氣與清肝并施,相輔相成,共奏溫陽解郁,平肝利水之功。

      【臨床應用】1.痰蒙清竅,視物旋轉,胸痞作惡,嘔吐痰涎者。

      2.耳源性眩暈屬痰飲型者。

      【用量用法】桂枝:3~9克;夏枯草:6~15克,鮮用本品,劑量可 稍大。

      【名醫(yī)經驗】 金慎之 治療痰飲眩暈喜用苓桂術甘湯加夏枯草, 頗收效驗。體會桂枝配夏枯草可歸屬于“平肝”藥組,系脫胎于張錫純 桂枝配龍膽草。張氏稱平肝之藥,以桂為最要。“蓋理肝木之郁使之 條達其宣通之力,又能導引三經,下通膀胱以利水便”。夏枯草清熱平 肝散風,有明顯的利尿作用。如此合伍,與半夏白術天麻湯方異而義 同。對耳源性眩暈無肝火,而痰飲表現(xiàn)明顯者,用苓桂術甘湯加夏枯 草治之。二藥合伍有明顯的利尿作用,不亞于苓桂同用,與“有微飲, 當從小便利之”治則,更為相合。(《浙江中醫(yī)雜志》,1981,(5):216)

      【使用禁忌】二藥配對以平肝利水為功效,因夏枯草用量大,且 苦寒傷陽,故脾胃虛弱者慎用。

       

       

      桂枝——白術

      【配對奧妙】桂枝辛甘而溫,走表則溫經散寒,以驅表邪,人里 則溫陽散結,以暖脾胃;白術甘溫苦燥,善于補脾氣,燥化水濕,與脾 喜燥惡濕之性相合,為補脾要藥,除風痹之品。桂枝配白術,既可走 表,溫經通絡,除痹止痛;又可走里,以溫中健脾化濕。

      【臨床應用】 1.風寒濕邪客于肌表經絡之四肢關節(jié)沉重疼痛, 屈伸不利。

      2. 脾陽不振,寒濕內生,痰飲內停之胃脘冷痛,納呆,嘔惡下痢便 溏等。

      【用量用法】桂枝:6~10克;白術:6~15克。白術生用長于燥 濕利水,炒用長于補脾止瀉。

      【名醫(yī)經驗】 1.胥慶華 《傷寒論》苓桂術甘湯中以上二藥配 伍,意在溫陽利水;《金匱要略》桂枝芍藥知母湯以上二藥配伍,意在 祛風除痹。(《中藥藥對大全》)

      2.雷載權 桂枝可溫扶脾陽,以助運水,即張壽頤所謂“立中州 之陽氣,療脾胃虛餒”。其主治痰飲、眩暈,常與健脾除濕藥配伍,共 收溫陽化水,蠲除痰飲之效。如《金匱要略》以苓桂術甘湯治胃中停 飲,胸脅支滿,目眩。(《中華臨床中藥學》)

      【使用禁忌】桂枝、白術配成對藥,苦燥而性溫,實邪內壅,陰虛 內熱、津液不足者忌用。

       

       

      桂枝——姜黃

      【配對奧妙】桂枝辛溫浮散,能透肌解表,發(fā)散風寒,溫經助陽; 姜黃辛溫且苦,外能通利筋脈,散風寒濕邪,內可通利氣血,暢血中之 氣;破血行氣,通經止痛,尤長于行肢臂而除痹痛。二藥配對,共奏溫 經散寒,除痹止痛之功。

      【臨床應用】1.風寒濕痹,關節(jié)屈伸不利,尤以上肢為甚者。2. 淤血所致痛經、經閉、瘢瘕積聚、產后瘀滯腹痛等。

      【用量用法】桂枝:3~9克;姜黃:3~10克。

      【名醫(yī)經驗】 1.李鐘文 治寒凝血瘀、經閉痛經,月經不調姜黃 當配伍當歸、紅花、桂枝、川芎等。如姜黃丸。(《中藥學》)

      2.武之望產寶湯,桂枝、姜黃各等分,為細末。每服方寸匕,酒 調下,治療產后血余作痛,兼塊者。(《濟陰綱目》卷十一)

      【使用禁忌】二藥配對,苦燥辛溫,且姜黃有“破血下氣”,孕婦當 忌用。

       

       

      桂枝——人參

      【配對奧妙】桂枝辛溫,發(fā)汗解肌,溫經助陽;人參性稟中和,既 能峻補腎中元氣,又可增強脾肺之氣而養(yǎng)血生津。兩藥合用,發(fā)中有 補,寓補于發(fā),人參既可益肺氣助桂枝透達肌腠發(fā)散風寒,以祛邪外 出,又可益脾氣助桂枝溫通四肢而散寒濕,二者相輔相成,共奏助陽益 氣發(fā)汗解表之功。

      【臨床應用】 1.傷寒汗后氣血不足而表邪未解,脈沉遲者。

      2.索體陽虛外感風寒,以熱輕寒重,頭痛無汗,倦怠嗜臥,語言低 微,脈浮大無力。

      【用量用法】桂枝:3~9克;人參:5~10克。人參宜文火另煎兌 服,且不宜同時喝茶和吃蘿卜,以免影響藥力。

      【名醫(yī)經驗】 1.高學敏桂枝辛溫發(fā)散,味甘和緩,可發(fā)汗而非 峻汗,若外感風寒,內有陰邪,內外俱為實寒,惡寒無汗,心腹冷痛者, 常配厚樸、紫蘇、人參同用,如《仁齋直指方》桂枝四七湯;若外感風寒, 中焦受寒,表里不解,心下痞硬,下利不止者,常與白術、干姜、人參等 同用,如《傷寒論》桂枝人參湯;傷寒汗后氣血不足而表邪未解,脈沉遲 者,常與芍藥、人參等同用,如《傷寒論》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 兩新加湯:此外,桂枝配人參也可治療他?。褐酗L虛脫、卒然昏倒,半身 不遂,常與人參、當歸、黃芪等同用,如《觀聚方要補》保元湯。若脾陽 虛之寒瘧日久,氣血不足,形寒肢冷,嗜臥倦怠,發(fā)時不渴者,常與鹿 茸、附子、人參、當歸、蜀漆同用,如《溫病條辨》扶陽湯。(《中藥學》)

      2.趙佶桂參湯桂枝(去粗皮)一兩,人參一分,為粗末,一二百日 兒每服半錢匕,水半盞,煎至三分,去滓,分三次溫服。治療小兒,吐青 白沫,及飲食皆出,腹中痛,氣欲絕。(《圣濟總錄》卷一七七)

      【使用禁忌】二藥配用甘溫苦燥,凡骨蒸勞熱、血熱吐衄、肝陽上 亢、目赤頭眩等,一切實證、火郁證應忌用。人參反藜蘆,畏五靈脂,不 宜與萊菔子同用,組方時應注意。

       

       

      桂枝——炙甘草

      【配對奧妙】

      桂枝辛甘溫,溫通心陽,溫經活血。炙甘草補益心 氣利血脈。“辛甘化陽”。二藥伍用,溫心陽不剛燥,益心脈不壅滯,藥、 簡力專,為溫通心陽,通利血脈,寧心定悸的重要配伍。

      【臨床應用】

      1.心陽虛,心悸,怔忡。

      2.心陽、心陰俱虛,心動悸,脈結代。

      【用量用法】

      桂枝:6~10克;炙甘草:6~10克。治療心陽虛而 見心悸,怔忡時,應以桂枝為主,桂枝用量大于甘草;若見心陽心陰俱 虛時,應以甘草為主,甘草用量適當加大。

      【名醫(yī)經驗】

      1.朱良春桂枝溫通心陽,治心動過緩有效,與炙 甘草同用,治陽虛心悸有顯著療效。(《上海中醫(yī)藥雜志》,1982,(12): 26),用桂枝復心陽,治緩慢型心律失常,劑量宜大些,關鍵在于桂枝用 量是否得當。若拘泥于常規(guī)劑量,藥力不及,則難以取得顯效或無效。 治心動過緩用桂枝從10克開始,常用至24克,量多可用30克,直服至心率接近正常,或有口干舌燥時,則將已用之劑量略減2~3克,續(xù) 服以資鞏固。(《中醫(yī)雜志》,1985,(2);14)

      2.奚風霖 善用桂枝、炙甘草治心氣心陽虛心悸怔忡獲得滿意療 效。(《上海中醫(yī)藥雜志》,1984,(8):5)

      3.朱錫祺治心臟病常用桂枝。當心陽不振,濁陰彌漫,胸膺清曠 之地,頓成迷霧之鄉(xiāng),投桂枝猶離空當照,陰霧自散,歷來多以舌質紅 及血證為桂枝之禁忌,朱氏認為,舌紅只要舌上有津,具桂枝適應證照 樣可用。血證禁用桂枝不可一概而論。如風心病,肺部郁血而致咳 血,用桂枝改善肺部血循,減輕肺部郁血而起止血作用。但血熱妄行 當禁用。桂枝炙甘草對心陽虛之心悸怔忡有較好療效。(《上海中醫(yī) 藥雜志》,1983,(5):5)

      4.程門雪若桂枝量少,甘多于辛,則成強衛(wèi)之劑。(《程門雪醫(yī) 案》)

      5.趙估甘草湯甘草(炙,銼),桂(去粗皮)各一兩,為粗末,每服三 錢匕,水一盞,煎至七分,去滓溫服,連服三、五服,未下再服,治療妊娠 顛撲內損,致子死腹中。(《圣濟總錄》卷一五九)

      【使用禁忌】二藥配對性辛溫,血熱妄行之血證忌用,又甘草不 宜與大戟、芫花、甘遂及海藻伍用,組方時應注意,久跟大劑量甘草,每 易引起浮腫,使用也當注意。

      【用藥指歸】

      1.桂枝配對藥,主要是治療風寒表虛、表實證,心悸胸痹,脘腹冷 痛,經閉瘕瘕,損傷痹痛,寒痰停飲,咳喘水腫,心悸惡嘔等方面是依據 桂枝“發(fā)汗解肌,溫通經脈,助陽化氣”進行的,至于桂枝“平沖降逆”, 主要是因其通陽化氣,溫經散寒,使陽氣充,陰氣散,而沖氣自然下藏。 并非桂枝有沉降之性以直接降斂沖逆,其“平沖降逆”實為溫經助陽之 間接功效。

      2.張仲景在《傷寒雜病論》中,凡用桂枝之方,均有“去皮”的要求, 其所去皮,實際上是指去“粗皮”、“上皮”、“皮上甲錯”等,即刮除外表 之栓皮,以保證用藥的潔凈和稱量的準確,而非用“桂木”。

      3.桂枝人湯不宜久煎,久煎桂枝油容易揮發(fā),本品辛溫助熱,容易 傷陰,前人針對桂枝曾提出:“桂枝下咽,陽熱立斃”的告誡,凡外感熱 病,里熱內盛及陰虛火旺者,均忌用。其又善人血分而通血脈,并易動 血,放血熱妄行,月經過多及孕婦,應忌用或慎用。

      4.桂枝用量過大易致頭暈目脹、眼干澀、咳嗽、口渴、尿少及尿道 灼熱等,相似于肉桂的不良反應,故不可服用過量。

       
       
       
      ?